中華白海豚剩47條 環團證船隻噪音影響覓食行為
發布時間: 2017/12/08 18:02
最後更新: 2017/12/08 18:02
曾是香港「回歸吉祥物」、本來愛在大嶼山北邊棲息的中華白海豚,因機場的填海及建港珠澳大橋而被迫遷至大嶼山南邊,豈知南邊正正撞正繁忙的海上航道,高峰時每15分鐘便有一架高速船經過大嶼山分流一帶。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(WWF)自去年9月至今年10月以水底錄音機進行全面海底聲音研究,發現水底噪音會干擾海豚的溝通及覓食行為,建議未來改劃海上航道及設立船隻限速區,使海豚可以免受干擾及被高速撞擊的風險。
今年香港錄得的中華白海豚數量已跌至47條新低。WWF自2016年9月至今年10月,在鄰近大嶼山南海上航道的南大嶼一帶水域 ,放置7部水底錄音機,進行首個24小時全面海底聲音研究,每日連續收集中華白海豚及江豚的發出的聲音及回聲定位訊號,及船隻隻駛經時發出的聲音,評估分流及索罟群島一帶的海上交通有否對鯨豚類分佈造成影響。
屆時一年的研究顯示,日間海豚喜歡在分流一帶覓食及生活,但到晚上則會到索罟群島出沒,但兩地之間正正處於繁忙的海上航道,例如港澳高速船,而今年,來往港澳的船一年超過11萬架次,比1999年多出7成。
Ocean Acoustics Ltd水底聲音專家Matthew Pine博士指,距離航道500米的一個水底錄音機位於分流,當中錄下了當海豚及船隻一同出現時,船隻接近及發出噪音時,海豚發出覓食的聲音暫停,證明水底噪音會干擾海豚的溝通及覓食行為。
另外,專家亦估計,海豚在分流時,一旦有高速船經過,便會削弱45%的聽力,故在海上航道間穿梭和覓食,使牠們面對遭船隻撞倒的風險。
WWF建議,可行的解決方案有兩個,分別為改劃航道及在南大嶼設立船隻限速區。Navama 電腦模擬專家Andreas Struck博士指,若南大嶼設立船隻限速區,船隻接近索罟群島時把船速下調至15海浬,會增加船程約11.5分;若改劃航道,由穿過索罟群島改成繞過索罟群島,則會增加8.8公里,但因不同減速,只會增加船程約8分鐘。
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經理(海洋保育)李美華指,對兩個方案持開放態度,「因為兩者均有利弊,例如改劃航道會可能因高速轉彎而產生海上安全問題;設立限速區的話,雙體船可能會因減速而使船身不穩,或是與水面摩擦而產生更多噪音。」
WWF會利用是次海底聲音研究的結果,分析改劃海上航道及設立船隻限速區的可行性;也會委託專家分析當中的利弊,期望透過航運界自願性執行以緩解海上交通對鯨豚的影響。